一、傳染病
結核病
病原:結核分枝桿菌分三型,即牛型、人型和禽型。各型除對本型屬動物易感外,對其他動物和人均可感染。鹿結核病原多為牛型。
癥狀:由于損害部位沒其癥狀也不一致。肺結核表現咳嗽,先為干咳后為濕咳。下頜淋巴結核可見下頜單側或雙側出現包塊,手術切開可見葡萄串狀膿腫。腸結核表現為反復下痢。患結核病后普遍表現進行性消瘦、貧血、生存年限明顯縮短。
診斷:主要為任何組織或器官出現的肉芽腫或干酪樣鈣化結節病灶。臨床癥狀和病理解剖可作為初步診斷的參考。確診必須進行實驗室診斷。
治療:對體質較差或低產的可以淘汰;對有利用價值的可用異煙肼和鏈霉治療。每公斤體重異煙肼8毫克,鏈霉素20毫克,每日2次,療程應堅持數月。
預防:對健康鹿群和新生仔鹿進行卡介苗預防接種(仔鹿出生3天后就可以接種),無論成鹿或仔鹿一律皮內注射卡介苗0.375毫克,每年一次連續接種3年。
巴氏桿菌病
以炎性出血過程為主特征,本病呈暴發或散發二種類型。暴發型危害較大。
病原:為多殺性巴氏桿菌,兩端鈍圓的球桿菌,革蘭氏染色陰性。對多種動物和人均有致病性,秋、冬季或長途運輸使低伉力下降都會引發此病。
癥狀:潛伏期1-5天。急性敗血型,病鹿體溫升高到41℃以上,呼吸困難,心跳加快,眼結膜充血,可視粘膜有出血點。鼻鏡干燥,精神沉郁,反應遲鈍。食欲廢絕,反芻停止,糞便先干后稀或帶血。口鼻排出粉紅色泡沫狀液體。1-3天死亡。
胸型主要表現為呼吸促迫,頭向前伸,口吐泡沫及鼻漏,一般5-6天死亡。
診斷:根據臨床癥狀可作初步診斷。有條件可用心血或脾臟抹片或觸片,染色鏡檢,見二極著色深的球桿菌,可初步確診。最后確診必須靠試驗室細菌培養來確定。
治療:青霉素對本病有明顯效果,劑量宜大,成年鹿每次200萬單位,每日2次。磺胺類藥和四環素、卡那霉素、慶大霉素都有較好的效果。嚴重的病鹿要采用對癥治療,如強心、鎮痛、鎮靜等治療。同時對全群也要進行藥物預防。
預防:加強飼養管理,定期消毒圈舍。可用牛出敗氫氧化鋁蓖苗對1歲以上的鹿,每年7-8月份肌肉注射接種,劑量為100公斤以上鹿6毫升,100公斤以下4毫升。
壞死桿菌病
該病是鹿最易感染的一種慢性傳染病。常因創傷感染而發病。
病原:壞死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,在動物飼養場、被污染的沼澤、土壤中均可發現。本菌為多形態革蘭氏陰性桿菌。公鹿發病高于母鹿,主要由配種期性沖動造成外傷感染引起。 癥狀:患鹿常見于四肢蹄部引起跛行,蹄部腫脹、潰瘍、化濃、壞死擴散到整個肢體。嚴重的擴散到胸腹腔,內臟組織壞死。
診斷:根據臨床癥狀可作初步診斷。確診要通過實驗室檢驗。
治療:局部清除壞死灶,用1%高錳酸鉀成或3%過氧化氫溶液徹底清洗患部。在患部瘺管內注入10%碘酊或10%福爾馬林。局部治療每日一次,全身治療用青霉素、鏈霉素、氨芐青霉素、土霉素、四環素、磺胺等。
預防:定期消毒、保證圈舍地面平整、減少蹄部損傷。
大腸桿菌病
本病多發于仔鹿和幼鹿,以胃腸道炎癥為主要特征,常引起仔鹿白痢。
病原: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,種類繁多,在自然界廣泛存在。致病的大腸桿菌能引起動物發病,約有200多種,對鹿致病較強的有0.7k。
癥狀:病仔下痢呈白色、惡臭,體溫升高39-41.5℃昏睡。隨后,體溫下降到37℃以下,脫水中毒而死亡。育成鹿離群獨處,糞便干燥與腹瀉交替發生,有時帶血。
診斷:可根據癥狀作初步診斷。
治療:抑菌藥有磺胺脒、慶大霉素、氯霉素、痢特靈、氟哌酸等;促進消化的藥有乳酶生、胃蛋白酶;抗酸藥可用小蘇打。在治療中應注意對癥的綜合治療,強心補液、抗菌消炎、防止酸中毒。
預防:主要是加強產房和圈舍的消毒。
破傷風
本病是人畜共患的創傷傳染病,以肌肉持續性痙攣收縮為特征,多散發性發生。
病原:破傷風桿菌為革蘭氏陽性芽胞桿菌。病原對外界的抵抗力極強,沸水中可耐受1-3小時,陰暗處可保持活力10年以上。鹿場剪耳號、鋸茸、分娩、斷臍、手術、創傷及公鹿配種期角斗均易致病。
癥狀:平均潛伏期1-2周,短的1天,長的1個月以上。患病后癥狀逐漸明顯,全身肌肉痙攣,牙關 緊閉,站如木馬,第三眼瞼突出,受到聲、光刺激時癥狀更加明顯。
疹斷:根據上述特殊癥狀基本上可以判定此病。
治療:將患鹿安置在避光單圈中,加墊褥草,加強護理使之安靜休息。
特異治療用破傷風毒素,成年鹿每只2萬單位靜脈注射,再用同一劑量作皮下注射。根據病情每日1次或隔日1次。結合對癥治療,解痙攣可用25%硫酸鎂40-60毫升配糖鹽水靜注,也可用氯丙嗪、水合氯醛、安定等藥物;用3%過氧化氫反復沖洗病灶,開放創口,開放創口,浸以碘酊或福爾馬林。抗菌藥可用青霉素、鏈霉素每日2次。
肝片形吸蟲病
是鹿的主要寄生蟲病之一。成蟲寄生在膽管中,引起急、慢性肝炎、膽管炎,嚴重損害動物健康。
病原:新鮮蟲體呈棕紅色,葉片狀,長2-3厘米,寬0.5-1厘米,雌雄同體。蟲卵隨膽汁進入腸道,排出體外后,在15-30℃的環境下2-3周孵化出毛蚴。毛蚴在水中進入椎實螺體內經過胞蚴、雷蚴和尾蚴無性繁殖。尾蚴離開螺體在水草上形成囊蚴。囊蚴被鹿食入即可感染。
癥狀:輕度感染時無明顯癥狀,嚴重時病鹿消瘦,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,消化不良,黃疸,貧血,被毛粗亂,食欲不振,體況日漸惡化。
診斷:實驗室糞檢可發現蟲卵金黃色橢圓形,一端有卵蓋,中間充滿卵黃細胞。
治療:硫雙二氯酚(別丁),每公斤體重60毫克一次口服,也可用四氯化碳每100公斤體重3-4毫升,肌肉注射。
預防:消滅中間宿主椎實螺,改善水、草衛生。
細頸囊尾蚴病
本病是泡狀帶絳蟲的幼蟲寄生于中間宿主引起。
病原:泡狀帶絳蟲中間宿主寄生階段是細頸囊尾蚴,呈泡囊狀,囊內充滿透明液體,小如黃豆,大似雞蛋,囊壁有一個不透明的乳白色頭節。成蟲寄生在犬、狼、狐、鼬、熊、貓的體內,孕節脫落隨糞便排出體外,成為污染源,鹿食入后即感染。
癥狀:幼蟲常寄生在肝臟、網膜和腸系膜上。移行入肝臟時可引起急性肝炎、黃疸及虛弱癥狀;移行至網膜與系膜時可引起腹炎及體溫升高。
診斷與治療:目前尚無有效方法。
預防:杜絕野犬、貓等動物進入鹿場。加強鹿場犬驅蟲及糞便的處理,杜絕感染。
二、外科病
創傷
病因:因爭偶、鋸草、調圈等各生產期操作不當而發生的外傷。
癥狀:表現傷部疼痛、出血、功能障礙。其病情以創傷的深淺面積大小而定,嚴重的可出現全身癥狀。心跳加快、休克、盆血或繼發細菌感染而體溫升高。
治療:一般外科,如止血、縫合、消炎,注射破傷風菌苗。犬咬傷的注射狂犬病疫苗。
預防:圈舍地面要求平整,生產操作過程勿粗暴,盡一切可能避免外傷。一公群母配種法可減少爭偶外傷。
膿腫
此病為組織中形成充滿膿液的腔洞。
病因:各種機械損傷后到化膿性細菌感染時均可引起。體表感染可通過循不途徑,在內臟引起轉移性膿腫。化學藥物引起的無菌性化膿較少見。
癥狀:體表膿種,見表面突起,初期局部紅、腫、熱、痛,成熟后觸之有波動感。內臟膿腫多表現全身癥狀,嚴重的可引起膿毒敗血癥。
診斷:淺表觸之有波動感,深層可以穿刺取樣。內臟膿腫不易診斷。
治療:炎癥初期以消炎藥局部封閉和外敷消腫藥;中期應促進膿腫成熟;后期應及時切開排膿。切口位置應在膿腫下方,便于排膿。排膿后常用3%過氧化氫或0.5%高錳酸鉀液清洗膿腔,清除壞死組織。對較大膿腔可填塞碘酊或松餾油紗布引流。
預防:發現外傷要及時處理,消滅吸血昆蟲。
有機磷中毒
病因:鹿誤食有機磷有農藥而發病。
癥狀:腹痛、腹瀉、口吐白沫、肌肉痙攣,四肢震顫,運動障礙,呼吸麻痹,心力衰竭而死亡。
診斷:根據臨床癥狀,病因調查,收集病料進行鑒定。
亞硝酸鹽中毒
本病是一種高鐵血紅蛋白癥,以高度缺氧為特征。
病因:硝酸鹽含量高的飼料,如白菜、紅薯藤、甜菜等青綠多汁飼料堆放過久可產生亞硝酸鹽;在瘤胃中硝酸鹽亦可轉化為亞硝酸鹽,鹿大量采食這類青料可引起發病。
癥狀:采食后4-12小時發病。病鹿全身肌肉抽搐,呼吸困難,四肢無力,可視粘膜發紺,行走搖晃,流延或口吐泡沫。
診斷:吃后數小時發病,血液凝固不良呈醬紅色為本病的主要特征。
治療:每公斤體重靜注美蘭8毫克,配合葡萄糖及維生素C,以提高療效。
預防:青飼料勿堆放過久,喂青料亦不能過量。
胃腸炎
是胃腸組織的炎癥病變的過程。
病因:飼料調配不當、采食霉變飼料、饑飽不均、飼料變換過急、前胃疾病和某些傳染病均可引發本病。
癥狀:食欲廢絕,起臥不安,腹瀉,兩耳下垂,鼻鏡干燥,反芻停止,糞便惡臭。
診斷:可根據上述癥狀進行初步診斷,但不能斷定是否是由傳染病引起。